2017年,高考结束后没几天,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手机:华为P10。

其实这台手机我在2017年的4月份就开始关注了,第一次看到这台手机是在《电脑报》(我在高中最常看的杂志之一)的某一期上,当时一个绿色和一个钻雕蓝着实吸引了我,为我在高考后购买手机埋下了种子。在高考后,经过一番考虑,还是决定买下这台手机,4+64GB的配置,在当时拿到手也花了3600元左右。

拿到手机的那个暑假,P10的镜头和相机给了我很多惊喜。

拍摄于2017年6月16日

拍摄于2017年6月16日

由于时间久远,这张照片👆的原图好像已经找不到了。现在看来或许宽容度实在不算出色,但是当时看到这个直出的原图后,还是感觉非常惊艳!

拍摄于2017年6月14日

拍摄于2017年6月14日 散伙饭

P10相机的德味色彩在同期的安卓机型当中还是很能打的!

后来,上了大学后,课余时间开始接触“科技美学”之类的数码自媒体,也开始渐渐关注手机的发展,每次一有新机发布都会第一时间去看相关的测评报告,也是在这一次次的观看中,逐渐了解手机核心的几个部件:CPU,屏幕,摄像头,扬声器,充电器(后来还多了无线充电方式),另外还有耳机孔规格,防水性能,手机中框后盖材质,解锁方式,前置/后置镜头设计方案等等等等。

在我还在上大一和大二的时候,最关注的莫过于这些所谓的配置了(其实也可以说是最为关注参数了),甚至也有过一段时间追求“跑分”的时光。

后来我买了一部新手机:荣耀magic2。当初是冲着全面屏以及高屏占比去的,后来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,除了44W的快充以及屏占比以外,综合体验可以说是非常一般了,包括但不限于:摄像头拉跨,素质低且对焦速度慢(扫共享单车的时候尤其明显),手机发热比较严重,为了隐藏前置镜头,屏幕滑盖的设计使得散热非常糟糕……

当手机不再是我的娱乐工具(并非说不用来娱乐)时,我才意识到,手机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智能通讯工具,最贴身的体验,才是每个人衡量一部手机之于自己价值的标准——而不是说,屏幕越大,参数越好看,就是好手机。

再后来,我在2020年6月,购入了人生中第一部iPhone,也是我现在使用的主力手机,小巧的机身,玻璃后盖和金属边框带来的精致的质感,LCD屏幕(尽管是720P),指哪打哪的对焦速度和home键的解锁速度,以及iOS系统对屏幕色彩管理以及内存管理的优异,在“五福一安”的反向加持下,也可以说是瑕不掩瑜。

现在,我的生活中,偶尔会打打“吃鸡”手游,经常会掏出手机,用相机记录身边的美好瞬间,另外,如果有优秀的屏幕,优秀的手感,流畅稳定的通讯功能,合适的电池容量,那便是我心目中最适合我的机子了。这也是我选择iPhone SE 2020的最重要的理由(电池容量除外😶)。

后来我知道安兔兔被称为“雷兔兔”后,也就不再那么纠结跑分相差250,实际性能到底会相差多少。当然,Benchmark以及DXOMARK在我心中也是同样的遭遇,现在也仅仅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之一罢了。

iPhone SE 2020的最强单摄现在我已经觉得不够用了,不说了,iPhone 13发布会听说马上要开了……